仿站低至300元,新闻自媒体

猪价转入下跌周期意味着什么

编辑/2021-05-23/ 分类:叶卓时尚/阅读:
曾经长期高企的猪肉价格今年以来连续16周回落。当前,我国猪价已转入下跌周期,行业有哪些新变化?如何应对新形势、新问题?就此,记者做了采访。 产能—— 二季度生猪存栏将恢复常态 决定“猪周期”价格走势的最主要因素是猪肉供给,供给从短缺转为充裕、从 ...
  曾经长期高企的猪肉价格今年以来连续16周回落。当前,我国猪价已转入下跌周期,行业有哪些新变化?如何应对新形势、新问题?就此,记者做了采访。

  产能——

  二季度生猪存栏将恢复常态

  决定“猪周期”价格走势的最主要因素是猪肉供给,供给从短缺转为充裕、从充裕转为短缺,“猪周期”势必发生转向,而生猪出栏量则是最重要的判断指标。

  “自2003年6月份以来,我国生猪价格波动经历了4个完整周期。”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说。

  从不同周期生猪出栏量来看,2003年—2006年第1个周期生猪出栏量高峰为6.1亿头,2006年6月至2009年5月第2个周期高峰接近6.5亿头,2009年—2014年第3个周期生猪出栏量达到7.5亿头历史高峰,2015年—2018年第4个周期生猪出栏量高峰也在7亿头左右。

  “目前正运行第5个周期。”朱增勇告诉记者,本轮“猪周期”始于2018年6月份,叠加了非洲猪瘟疫情、新冠肺炎疫情、环保政策调整、生猪产品调运政策调整和生产周期性因素,与前几个周期有极大不同之处。在非洲猪瘟疫情冲击下,2020年我国生猪出栏量较2017年锐减了25%,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,目前产能正稳步恢复到正常水平。

  从存栏水平来看,到今年一季度末,全国生猪存栏已恢复到4.17亿头,同比增长29.5%。预计二季度全国生猪存栏将恢复到常态水平,四季度生猪供给将恢复正常,这意味着我国猪肉供给形势已根本性好转,猪价高企的市场基础已不复存在。

  “近期上市的白条猪仍然以大体型为主。”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统计部经理刘通说。白条猪单重超大或者偏小,价格就低一些。白条猪单重过大,说明压栏时间较长。一些中小型养殖场逐渐接受了猪价转入下降周期的事实,开始大批出栏。刘通认为,在大体型毛猪完全被市场消化之前,肉价将难以出现反弹。更何况眼前的大体型毛猪被市场消化后,还可能有新的一批标猪长成,肉价波动下行走势恐怕一时难改。

  价格——

  猪价回落,呈下行波动

  “受物价水平整体上升的影响,每轮‘猪周期’生猪价格都屡创新高。本轮‘猪周期’叠加了非洲猪瘟疫情等多重因素,猪价更是远远高于历史最高点。”朱增勇说。

  截至今年4月,本轮周期已经运行35个月,高点在2020年8月份,为37.15元/公斤,较上一轮后期高点上涨82%,有21个月高于上轮周期的价格高点。

  在产能恢复到常态水平的大形势下,猪价转入下跌周期实属正常。

  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,自今年1月第4周起,全国集贸市场生猪价格开始回落,5月第2周跌至20.24元/公斤,环比下跌8.0%,同比下跌36.5%。全国集贸市场猪肉价格在5月第2周已跌至34.06元/公斤,环比下跌5.6%,同比下跌31.8%。

  朱增勇告诉记者,出栏1头120公斤左右的育肥猪,如果是自繁自养,5月上旬养殖户可获利380元左右,到5月中旬就下降为260元左右。出栏1头120公斤左右的育肥猪,如果是外购猪仔的养殖户,5月上旬亏损700元左右,5月中旬亏损就扩大为800元左右。

  “猪肉价格处于波动下行区间,养殖场不宜较长时间压栏,比较明智的选择是顺势销售。特别是大体型毛猪,尽快销售才能及时止损。”刘通说。

  生产——

  后期成本有望趋降

  “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形势正发生着深刻变化。”朱增勇提醒业界和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。

  从需求看,我国猪肉人均消费需求正稳中有降。“十三五”前期,由于肉类消费结构升级和环保政策等因素影响,猪肉在我国肉类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由“十二五”期间的65%左右逐渐降至63%左右,非洲猪瘟疫情导致2019年和2020年进一步下降到55%左右。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持续增长,老龄化程度加深,预计“十四五”猪肉消费需求较“十三五”将继续稳中有降。

  从生产看,生物安全水平亟待大幅提升,养殖成本将显著提升。上轮周期行业平均成本在13元/公斤左右,本轮周期生产成本已提升到17元/公斤。后期随着养殖效率提升,生产成本有望趋降,但仍会高于上一轮周期。

  从供给看,我国猪肉进口已进入高水平时代。自2008年开始,我国猪肉进口量超过出口量。2016年我国进口猪肉162万吨,成为全球最大的猪肉进口国。2020年我国猪肉进口量同比翻番,达到439万吨。2019年之前我国猪肉进口量占国内猪肉产量的4%以下,2020年达到10.7%。长期以来,国内猪肉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,如今国内养殖企业将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来自进口猪肉的竞争压力。

  产业——

  提升规模化、集约化水平

  面对新形势,迎接新挑战,唯有加快产业升级。

  2006年我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殖户出栏比重仅占15.0%,2009年提升到31.7%,2013年达到40.8%。受环保制度、猪价波动以及非洲猪瘟疫情等因素影响,2020年规模化比重达57%。我国生猪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,虽然规模化水平提升稳步加速,但仍远远不够。

  目前,我国年出栏50头以下小养殖户的生猪出栏量占比仍高达21.6%。规模化、集约化程度偏低带来的直接弊端就是企业抗疫病、抗风险能力不足,容易导致生猪养殖行业出现剧烈波动,行业产能大起大落之下,形成了每隔两三年一轮的“猪周期”。

  “非洲猪瘟后,大量散养户和小户退出市场,养殖门槛进一步提升。年出栏1000头以上养殖户在本轮周期加速发展,该类型养殖户具有养殖边际成本较低、养殖效率较高的优势,更容易实现种养结合,同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,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。”朱增勇说。

  “随着产能、价格恢复到常态水平,政府部门的角色要从传统的主导者转变为服务者、管理者和监督者。”朱增勇认为,随着规模化提高、生产与需求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,我国猪周期将会延长到5年左右。为此,要从抓主产省、抓主产县、抓规模场入手,保障能繁母猪基础产能平稳,以防2022年以后发生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和猪价异常波动。
TAG:
阅读:
广告 330*360

推荐文章

Recommend article
广告 330*360

热门文章

HOT NEWS
  • 周榜
  • 月榜
广告 330*360
仿站低至300元,新闻自媒体
叶卓科技资讯台
微信二维码扫一扫
关注微信公众号
新闻自媒体联系QQ:327004128 邮箱:327004128@qq.com Copyright © 2015-2020 叶卓科技资讯台 版权所有
二维码
意见反馈 二维码